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城关 / 旅游城关 / 景点介绍

城关区文物古迹之石窟及石刻摩崖

时间:2018-07-21 01:32   来源:城关区旅游局 访问量: 【字体: 【打印文本】
分享到:

一、查拉鲁普石窟

查拉鲁普石窟俗称查拉路甫石窟,位于城关区吉崩岗办事处药王山东麓,距地面约20余米,洞口向东,与大昭寺相对。

唐朝初年、唐代晚期后几经兴衰。1962年,由十世班禅出资维修。

1979年,土登旺久又筹资进行了维修。

石窟依山开凿,为支提式窟,洞口高约2.56米,宽约4.45米~5.45米,石窟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中心柱平面略呈长方形,中心柱与洞壁之间为宽0.75米~1.30米的转经廊。窟内共有造像71尊,除两尊泥塑外,余皆为石像,分布于中心柱四面和石窟的南、西、北的石壁上。造像包括两类:第一类为释迦佛、三世佛、阿弥陀佛、菩萨、金刚力士等;第二期历史人物,如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赤尊公主、禄东赞、吞米?桑布扎、莲花生等。造像具有浓厚的印度键陀罗的风格,服装简单,衣纹系单线阴刻。

二、药王山摩崖石刻

位于城关区吉崩岗办事处药王山上。

最早的雕刻为7世纪中期所雕,此后,1300多年中陆续有造像活动。至2000年,一些虔诚的教徒还常在此凿刻一些佛像造像。

药王山大体是东西走向,现存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山南一侧。这里的山崖并不很高,山石的质地坚硬致密,造像保存较好,数量不少于5000尊。造像以千佛为主,还有释迦佛、菩萨、护法神像、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等。造像的周边大多刻有"六字真言"。

三、"功垂百代"摩崖题刻

位于红山东侧崖壁第四台阶,距台地地面高约10米,面向东。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麟等人刻制。

崖面上凿出高1.7米、宽0.9米的边框,边框上为拱形,与中原石碑形制相类。上部横刻"功垂百代"楷书4字,其下题文17竖行,落款署名14竖行,均为楷书小字,记载了当年征剿入侵西藏地方的准噶尔部中路清军情况。

四、“用昭万世”摩崖题刻

“用昭万世”摩崖位于红山东侧崖壁第一台阶北侧,距台地地面1.2米。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刻。

摹刻周边凿有高2.2米、宽1.2米的边框。上部横刻"用昭万世"四字,由定西将军噶尔弼撰书,正文竖行小楷共16行,落款分上下两段共24行,亦为小楷。内容主要记载清康熙五十九年噶尔弼所率南路清军的情况。

五、"异域流芳"摩崖题刻

位于红山东侧崖壁第一台阶,距台地地面高1.2米,崖面向东。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刻。

摹刻边框高2米、宽1.3米,上部横刻"异域流芳"楷书4字;下部正中自上而下贯通竖刻中楷一行,左右两侧分别竖刻楷书小字的四言赋四句,颂扬清军剿灭入侵西藏地方的准噶尔部的功绩,并有康熙五十九年进藏清军南路将领的姓名,分为上下两段,30竖行。

六、"安藏碑记"摩崖题刻

位于"功垂百代"刻铭南2米处,距台地地面0.6米。

刻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后又有佛教徒在此处加刻浮雕彩绘像。

摹刻边框高1.8米、宽0.85米,j二部横刻"安藏碑记"楷书4字,题刻正文为竖刻楷书小字,惜因破坏严重,无法辨读全文,据残存文字可知内容为康熙五十九年清军驱逐入侵准噶尔部、安定西藏之事。

七、"恩泽藏峙"摩崖题刻

位于"安藏碑记"南侧,距台地地面0.9米。

因字迹模糊,年款无法确认。

摹刻边框高1.6米,宽0.8米,对崖面稍有修整,上部横刻"恩泽藏峙"楷体4字,正文竖行小楷,内容无法确认。周围后世所刻佛像也被破坏。

八"流芳百世""永戴千秋"摩崖题刻

两通摩崖石刻均位于城关区吉崩岗办事处布达拉宫东侧断崖第三级台地上,距地面高约15米。

两通摩崖与"功垂百世"、"用昭万世"、"异域流芳"、"安藏碑记""恩泽藏峙"五通摩崖石刻应属同一时期作品,并为进入拉萨驱逐准噶尔部的清朝军兵所刻留。

"流芳百世"摩崖通高176.5厘米,碑帽最高处35厘米,最宽处91.5厘米;碑身高141.5厘米,宽84.5厘米;碑题"流芳百世"4字,高依次各为9.4厘米、13.5厘米、11.2厘米、11.2厘米;宽依次各为13厘米、11.6厘米、9.8厘米、13.8厘米。碑身部分从右向左分别在6竖行不同的位置上,可辨别研读出一些字的偏旁和字句,即为"……郎口(偏旁)……";"……景麟(开)化……";~…感戴……";"……地方军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德政碑";"大清康熙六十年季春月……"字样。

"永戴千秋"摩崖通高178厘米,碑帽最高处36厘米,最宽处91.5厘米;碑身高叫厘米、宽84.5厘米碑题"永戴千秋"4字,高依次各为13.2厘米、13厘米、13.4厘米、10.2厘米;宽依次为10.5厘米、10.1厘米、10.5厘米、12.3厘米。碑身部分从右向左分别在3竖行不同的位置上,可辨别研读出一些字句,即为"巡抚云南福建……兵……副都御史记录三次杨(尽信?)德政碑";"……向……";"大清康熙六十一年春月吉日立浙江省八旗五百名……"字样。

九、雍正平乱摩崖题刻

位于红山东侧崖壁第二台阶偏南处。

时间约在清雍正年间。

崖面向东,距台地地面1.75米,在崖面上凿开出深0.04米、高0.84米、宽1.6米石面,经修平磨光铭刻文字,正文11竖行,为大八分书,落款署名27竖行,为中八分书,系钦差吏部尚书查朗阿等人刻制。记载了雍五年(1727年)西藏地方发生内乱,六年(1728年)清兵进藏安抚等情况。

十、雍正七年摩崖题刻

位于第二台阶崖壁上部,向地高4米,南距"雍正平乱"题刻3.5米。

时间在清雍正年间。

题刻面呈长方形,高0.7米,宽1.1米,正文竖刻5行大行书,署名落款5行中行书,落款下方刻有两方篆书大印,正文大书行书"南山为带,风树为旗,用彰威武,永镇番裔"四句四言赋。

责任编辑:城关区旅游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