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拉萨要闻

共赴全面小康新生活——拉萨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时间:2020-10-19 10:15   来源:拉萨日报 访问量: 【字体: 【打印文本】
分享到:

图为在文创园区同心苑社区,易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拉萨融媒记者 琼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个时节,挂果的葡萄一串串晶莹剔透、格外诱人,产业发展书写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画卷;天边之乡,光伏扶贫电站让建档立卡户享受到“阳光收入”;文香故里,村民们制作藏香、种大桃、开农家乐,村有当家产业,家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拉萨是国家唯一一个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首府城市,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2015年底,全市共有贫困县(区)8个、贫困村(居)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092344435人,贫困发生率14.2%

2016年,拉萨精准扶贫大幕开启,这股春风吹遍了每一个角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以来,我市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一起打、完成减贫任务和巩固脱贫成果两手抓,采取超常措施,用绣花的功夫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市各族群众共赴全面小康新生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酣战多年,我市脱贫攻坚喜迎“收获季”。2018年,拉萨市通过国家验收,在全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31个贫困村(居)退出,8个贫困县摘帽;2019年实现全市贫困群众动态清零,历史性地动态消除绝对贫困。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产业挑大梁 “六脱”打好组合拳

一大早,药王山农贸市场里就人气爆棚,甜瓜、哈密瓜、板栗南瓜、水果西红柿、水果黄瓜……新颖的名字、奇特的形状吸引了不少市民购买。

这些贴着“航天”标签的果蔬都来自尼木县高原种植业航天育种及产业化推广基地。过去,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沙土地,如今,经航天育种的西红柿、南瓜、西瓜、甜瓜、黄瓜等6万株蔬菜苗在基地安心生长。

“点对点”干部德吉的耐心教授下,建档立卡户达嘎不仅脱了贫,还成为技术骨干。学通种植技术后,达嘎打算承包三间大棚。“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受够了过去靠天吃饭的日子,有了大棚即使下雨也不会有影响,这样收入就能更多一点。”达嘎说。

尼木县高原种植业航天育种及产业化推广应用建设项目是“四产业两园区”发展布局的重点北京援建项目,项目以“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运行模式,积极落实干部“点对点”抓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带动尼木乡建档立卡户增收致富,辐射带动全县设施农业的有序发展,带动群众增收。据介绍,项目自2019年运营以来,种植果蔬预计实现经济收益40多万元,已兑现98户建档立卡群众劳务分红12.62万元,最高分红达12700元。

据了解,2016年至2020年,我市共实施产业项目470个,完工382个,直接带动1.2万人增收。通过采取“订单式”“委培式”等培训模式和专场招聘、援藏供岗、大项目带动等方式,培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7万余人次,通过各种措施实现转移就业1.3万人,产业扶贫已成为我市脱贫攻坚的有力引擎。

而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搬迁就成了贫困户脱贫的最好方法。今年28岁的宗巴过去是林周县阿朗乡嘎列村人,阿朗乡自然资源贫乏,生存条件严酷,长期存在着生存问题。2016年搬迁到城关区恩惠苑后,宗巴创业成功,还带动了其他人就业。

在拉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掉穷根的共有22979人,他们安居在全市3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针对这些搬迁群众,我市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强化产业就业配套,建设配套产业项目90个,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辐射带动全覆盖,大力开展转移就业工作,逐户逐人对接就业岗位,实现11人以上稳定就业要求,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在做好产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外,我们还统筹做好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社保兜底、医疗救助等方面的工作,每年带动2.2万名农牧区困难群众吃上‘生态饭’,累计为建档立卡大学生发放资助资金4576.39万元,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制度,20种疾病纳入大病救治范围,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3种,‘六脱’措施打好了精准扶贫‘组合拳’。”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两个聚焦” 啃下脱贫“硬骨头”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类安全饮水工程让拉萨农牧民群众告别了多年来人担、畜驮、车拉的“吃水难”局面。很多地方饮水问题虽然早已解决,但仍然面临着季节性缺水的问题。每到冬季,达孜区尊木才村村民次仁旺堆就开始忧心,天气一冷,他家就会出现阶段性断水情况。今年,尊木才村村委会旁新建了一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次仁旺堆担心已久的冬季断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据市水利局副局长滕宝亭介绍,像尊木才村这样的安全饮水项目我市一直在推动实施。经过多年努力,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均达到国家和自治区标准,贫困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坚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打通影响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精准解决贫困群众子女入学问题。建立015周岁适龄儿童数据库13万余人,对入学情况实施动态监管,累计劝返流失适龄少儿近200人,针对不适宜在学校就读的312名学生开展送教上门活动,确保每一名适龄少年儿童不因贫辍学失学。

精准解决贫困群众医疗保障问题。建立由471名医务人员组成的62个巡回诊疗团队,开展基层巡回诊疗工作。大病集中救治105人,慢病签约服务1417人,重病兜底保障132人,救治率均达到100%。

精准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逐村逐户开展全面排查工作,实施危房改造255户。常态化开展危房检查,发现一户改造一户,住房安全隐患动态清零。

除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脱贫攻坚中,我市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脱贫攻坚短板。针对农牧区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多的实际,实施“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截至目前,全市主电网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实施贫困地区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基本用电实现全覆盖,农牧区地区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676公里,县(区)、乡(镇)、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乡(镇)客车通达率100%,行政村客车通达率100%;实施光网和4G网络向村民组延伸覆盖工程,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4G、宽带全覆盖。

聚合力量 齐心携手奔小康

如何检验脱贫攻坚成效——

百姓的笑容是扶贫成效最真实的体现。

从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仁青林村搬迁到文创园区同心苑社区后,格西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年比一年有盼头。过去,格西主要以务农为生,但仅能维持生存。搬进新家后,靠着自己的技术,他成为社区电工,以维修安装用电设施为生,平时邻里间有个什么事儿,找他也方便。“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收入并不怎么高,心情也不怎么好。现在,每个月工资能够拿到四千元左右,经济收入更加稳定,生活也变得更加幸福了。”格西说。

现在的格西总是带着笑脸,精气神也好了。格西是我市贫困群众脱贫的一个缩影,他的变化折射出脱贫攻坚这项历史性工作的实际成效。

在格西的脱贫路上,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便是扶贫专干索央。入住新家后,索央隔三差五就到格西家里了解情况,为他制定帮扶措施,并向上级有关部门及时反映情况,同时也不忘继续入户提高格西一家人的脱贫意识。在脱贫攻坚战中,像索央这样的基层专干,拉萨市共安排了282个,他们和乡村振兴专干、“基层助理”一道,常年奋斗在攻坚一线,助力全市所有村(居)实现集体经济稳定覆盖,累计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居)达74个,“造血式”帮扶成为新常态。

与此同时,北京、江苏两省市充分发挥支援优势,从产业建设到教育医疗,不断丰富内容,帮扶到县、结对到村,援藏资金用于民生和扶贫领域资金比例达到80%以上。一个个援藏项目落地生根,辐射带动受援县(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对拉萨更好地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准衔接 扎实堵住“返贫路”

收官之战既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也要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实现整体脱贫后,我市着力加强脱贫巩固机制创新、实践创新,并逐步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拉萨市关于深入落实“四个不摘”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全市进一步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提供指导依据。印发《拉萨市巩固提升成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强化政策保障,做到组织领导、人员力量、推进力度、工作质量只增不减。同时,把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与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成立脱贫巩固暨乡村振兴专班,为贫困群众建立更完善的保障机制。

——开展防返贫监测。制定《拉萨市关于构建防返贫预警机制的实施办法》《拉萨市关于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政策支持的实施意见》,加强对脱贫人口、贫困边缘人口持续跟踪监测,并强化帮扶措施,最大限度防止出现新的贫困人口和已脱贫人口返贫。市委、市政府专门设立5000万元奖励资金,对低收入群体帮扶工作开展得好的县(区)进行奖补。

——激发内生动力。设立1000万元勤劳致富奖励资金,大力表彰脱贫致富先进典型、致富带头人、优秀合作社代表,帮助贫困群众提升信心斗志。分类开展政策宣讲、道德法治、文明新风等夜校培训班1000余期,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自觉移风易俗,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过好今生幸福生活。

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满打满算距离年终不足三个月,脱贫攻坚验收在即。拉萨将牢牢把好脱贫攻坚“质量标准”,不放松懈怠,不疏忽大意,一鼓作气、持之以恒,确保最终成果经得起群众和实践检验。

拉萨融媒记者

责任编辑:袁忠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